HAKU

它会挂在阁楼上,它会毁坏湮灭,这又有什么关系?

人在看一本书前或许都曾对书的内容有过猜测。我曾以为这本书可能写的是一个关于“灯塔”——它的象征意义:希望与指引——的故事。预估错误,有时候会带来额外惊喜。

-

伍尔夫的小说总会被贴上“意识流”的标签,而说到意识流就会使我联想到上一本读过的“意识流”书籍。那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阅读起来很吃力,与此同时,作者文字间透着一股无解的焦虑痛苦也在加重这种吃力,你像是在读一本并不试图让人读懂的诗集。(而事实上诗集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读起来吃力。)

但如果所谓的意识流小说都类似于《到灯塔去》,那我应该会非常快乐。

书中所精妙展示的复杂多面的意识,层层叠叠,来去自如,具有某种延展性,我很容易就由其中的某一句神游到天外去了,这种感觉是与因觉无趣而走神是不同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我对一个事物的反应通常不是只对应到唯一一个感触(意识),它并不只指向一个纯粹的感触,譬如当我对一件事情的反应是哭得不能自已(人的情感的产生,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对事情的看法……但似乎太拘泥于准确性,有时候又会和惯常的用语相抵牾,产生生疏感),在对所体验或观察到的事物作出难过亦或是感动的反应时,我同时会在心里自问:这眼泪里有没有虚伪的成分;除此之外,又会由这个念头再产生新的念头,诸如“我为什么会哭?”“偶尔停止自我审视吧”;再然后你甚至可能会由此进而联想到完全与此事无关的一些东西;又或者这并不是联想,你就是在当时的脑子里突然同时产生了别的与当前的事件完全无关的想法和感受——人的意识可以是一个很跳跃性的存在。这个事例或许不够典型,只是读者碰巧半年前正好提过这个,便更容易联想到这个事例。

于是,我在读《到灯塔去》的过程中,会倍感亲切。有些小说里,或者说很多小说里,会对人的意识层面的内容进行简化,这样写或许是为了突出某一印象,也可避免很多表达上的麻烦,但与此同时,它偶尔又会给到我单薄的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够立体”,不够贴近真实的人。伍尔夫真是太棒了。


22.02.12补充:(今早上班途中听到的播客正巧与读者昨天想要补充的意识有关,甚至还对我想要补充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读者认为自己现阶段对意识的了解远没有对方全面,遂决定在这一部分内容上,当个安静的搬运工。播客节目名称:不可理论第38期《笛卡尔的谬误》,感兴趣的可以去听一听。)


人们在提到意识时,往往说的是主动的意识,我们能够察觉到的那部分意识,而事实上我们能够差觉到的意识甚至不是冰山一角,而可能只是所有意识活动的冰山最顶端的一个雪球而已。

无意识、潜意识不仅包含被压抑的心理活动,它还包含了过不了意识门槛、进入不了意识域的所有心理素材,它们更多的是在描述无法进入我们主动知觉的那一部分心智活动,这一部分心智活动其实处理着大量我们察觉不到的信息。 潜意识和无意识的范围非常广,人的许多高层次的活动,诸如进行判断以及一些情绪、动机等的产生等都是发生在主动意识层之外,交给潜意识和无意识来完成。

潜意识思考其实是演化出来的一种适应过程,它会迅速去估量环境的因素、周遭的情况,迅速地去解析它们,让人采取行动。如果没有这种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反应处理,我们的生存会变得十分困难…… 


读者在读《今日简史》时,书里提到的“伦理道德事实上深深根植于演化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和适应性潜意识的概念类似,甚至是有很大的关联的。我昨天认为自己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就是因为想到了这句话。


-

这本书也通常会打上“女权主义”的标签。我并不认为女权是一种不好的意识形态,但如果将书中所有的内容都套入进女权的话语体系里,读者认为这反而是对伍尔夫的一种误读。会说出不要停下来咒骂停下来笑,不要犹豫慌乱,只管跳你的(一心跨越自己的栅栏)的伍尔夫,又怎么会单单局限在两性视角上呢。

她所希冀的(或许)(虽然说着或许,但并不真的觉得只是或许)是不拘泥于女性/男性身份,跳脱出两性框架,拥有更开阔的视角,更好地活出自己。

-

译者在序里这样写道:“归根结蒂,还是爱战胜了死,人类的奋斗战胜了岁月的流逝。这就是作者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这,也就是《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主题。”

在读到这里之后,我已经不想再读序言了(只是不想读序言,最后还是读完了)。毕竟在读者的观念里爱不会(也不需要)战胜死,人类的奋斗不会(也不需要)战胜岁月的流逝。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战胜什么。但它们都存在着,读者对此心存感激。

好在书里我所体会到的内容并不是真的在写为了“战胜”什么东西。

我们灭亡了,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但我曾卷入更加汹涌的波涛

被更深的海底旋涡所吞没

它会挂在阁楼上;它会毁坏湮灭。

这又有什么关系?

与其说它是“爱战胜了死,人类的奋斗战胜了岁月的流逝”,不如说,它所展示的是一种更豁达的态度:在看到了生活的虚无与荒谬之后,在接受了生活的虚无与荒谬之后,依然愿意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

评论
© HAKU | Powered by LOFTER